OpenAI原本是靠ChatGPT颠覆内容生产、靠GPT-5冲击AI算力的科技巨头贵丰配资,现在,它却要伸手搅动微软的“钱袋子”,直接对标LinkedIn(领英),打造一款“AI驱动的就业平台”。
为此,它还抛出了一个“千万人计划”:到2030年,让1000万美国人拿到OpenAI认证的“AI技能证书”,号称“拿着证书就能对接硅谷大厂初级岗”。
听起来像是职场人的“福音”?可翻开最近的裁员名单,Salesforce刚裁掉2000名“流程优化专员”,理由是“AI自动化工具能替代80%的重复性工作”;IBM更是直接砍掉1.2万个行政、初级运营岗位,转头采购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AI办公系统。
一边是OpenAI喊着“AI创造新机会”,一边是大厂用AI“优化”掉一批又一批打工人——这场AI与就业的博弈,到底是“雪中送炭”,还是“雪上加霜”?
先得搞懂OpenAI要做的事,和现在的LinkedIn有什么不一样。
现在我们找工作,本质是“人找机会”:写简历、海投、等HR筛选,运气好能接到面试,运气差简历石沉大海。
LinkedIn虽然做了“岗位推荐”,但核心逻辑还是“匹配关键词”——你简历里写“会Excel”,它就推“需要Excel技能”的岗位,至于你会不会用Excel做数据建模,企业真实需要的是“能靠Excel提效30%”的人,这些隐性需求根本无法精准对接。
但OpenAI的平台,要把这个逻辑彻底反过来:不是人找机会,而是AI帮你“造机会”。
它的核心玩法有两个:
第一,“AI技能画像”替代简历。你不用再绞尽脑汁写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”,而是上传你的工作案例——比如用ChatGPT优化过的营销文案、用Excel+AI插件做的销售报表、甚至是你用MidJourney设计的海报。
AI会自动拆解你的技能点:“营销文案优化能力”“数据可视化能力”“AI工具应用熟练度”贵丰配资,还会给每个技能打分,形成一份“动态技能档案”。
第二,“反向匹配”企业需求。比如亚马逊要招“初级电商运营”,AI会先分析这个岗位的真实需求:不是“会上架商品”,而是“能靠AI工具分析竞品价格、自动调整库存、用AI写商品详情页”。
然后,直接在平台上匹配“AI技能档案”里符合这些隐性需求的人,甚至会生成“岗位适配报告”,告诉你“你的AI文案能力能满足岗位70%需求,还差30%的AI库存管理技能,建议学习XX课程”。
更让LinkedIn紧张的是那个“AI证书”。它不是简单的“会用ChatGPT”培训,而是分了三个等级:入门级(会用AI做日常办公提效)、进阶级(能靠AI做数据分析、自动化流程设计)、专家级(能基于AI工具搭建行业解决方案)。
据OpenAI内部流出的消息,拿到进阶级证书的人,已经能直接对接谷歌、Meta的“AI运营助理”岗位,起薪比同级别传统岗位高25%。
OpenAI的蓝图很美好,但现实却很骨感——AI不是在“创造新岗位”,而是先在“消灭旧岗位”。
今年Q2,全球科技行业因为AI裁员的人数已经突破5万,其中80%是“重复性岗位”:
行政岗:以前需要专人做会议纪要、订酒店、整理文件,现在AI工具能实时转写会议内容、自动生成待办清单、甚至根据公司制度自动筛选酒店,一家500人规模的公司,行政岗从6人减到2人就够了;
初级运营:电商平台的“商品上架”“客服回复”“数据统计”,现在AI能自动抓取商品信息上架、根据关键词回复90%的客服问题、实时生成销售数据报表,阿里、京东的电商运营岗,今年裁员比例超过30%;
甚至部分初级技术岗:比如“前端切图师”,以前需要手动把设计图转换成代码,现在AI工具能直接识别设计图生成HTML代码,误差率低于5%,百度、腾讯的前端团队,已经开始用AI替代30%的切图工作。
更讽刺的是贵丰配资,这些被裁的人里,很多人还在跟着网上的“AI课程”学“用Prompt写文案”“用AI做PPT”,以为掌握这些就能“不被淘汰”。
但事实是,这些“基础AI技能”已经成了职场“标配”——就像20年前“会用电脑”一样,不是“加分项”,而是“入门门槛”。
你会用AI写文案,不代表你能写出“让转化率提升20%”的文案;你会用AI做PPT,不代表你能做出“打动客户的战略方案”。
OpenAI说“AI能帮你就业”,但它没说:AI帮的是“会用AI增值”的人,而不是“只会用AI做基础工作”的人。就像以前的计算器替代了“算盘手”,但没替代“会计”——真正被淘汰的,是只会“算数字”的人,而不是会“用数字做财务分析”的人。
OpenAI做就业平台、推AI证书,看似是企业行为,但背后其实是美国的“AI人才战略”。
今年7月,白宫成立了“AI教育与就业工作组”,OpenAI CEO奥尔特曼亲自出席,会议的核心议题就是“如何通过AI培养1000万具备AI素养的职场人”。
美国劳工部甚至宣布,拿到OpenAI、谷歌等企业的AI证书,能替代部分“职业资格认证”,比如“AI数据分析证书”能替代“初级数据分析师”的资格考试。
这背后的野心很明显:用AI证书打造“职场准入门槛”,让美国在AI人才竞争中占先机
现在全球都在抢AI人才,美国通过“国家背书+企业认证”的方式,既能留住本土人才,又能吸引全球的AI技能持有者——比如印度、东南亚的年轻人,会为了拿到“OpenAI证书”、对接硅谷岗位,拼命学习AI技能。
但这也意味着,一场新的“职场贫富差距”正在形成:
会用AI增值的人,薪资涨幅越来越快。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,2024年掌握“AI+行业技能”的职场人,薪资比同龄人高38%,比如“AI+营销”的岗位,年薪中位数已经达到9.2万美元,比传统营销岗高52%;
不会用AI的人,被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。尤其是“重复性强、技能门槛低”的岗位,比如行政、初级客服、基础数据录入,这些岗位的消失速度是过去5年的3倍,而且很难再找到同类岗位。
这种差距,比“学历差距”“行业差距”更难跨越。因为AI技能的学习,需要“持续迭代”——今天你学会了用ChatGPT写文案,明天可能就需要学“用AI做A/B测试”,后天又要学“用AI搭建营销自动化系统”。一旦跟不上,就会被快速甩在后面。
面对AI对就业的冲击,很多人要么恐慌“被淘汰”,要么盲目“报AI课程”,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找到“AI替代不了的核心能力”,用AI做自己的“护城河”,而不是“被AI牵着鼻子走”。
给不同岗位的普通人三个具体建议:
1. 重复性岗位:从“执行者”变成“AI管理者”。比如行政岗,别只学“用AI做会议纪要”,而是要学“用AI搭建公司的自动化办公系统”。
比如用AI工具自动整理报销单、自动提醒员工签合同、自动生成月度行政报告。当你能“用AI管理10个人的工作”,就不会被AI替代;
2. 专业岗位:用AI放大“行业经验”。比如销售岗,别只学“用AI写销售话术”,而是要学“用AI分析客户数据”。
比如用AI拆解客户的购买习惯、预测客户的复购概率、甚至用AI模拟不同话术的转化效果。你的“行业经验+AI工具”,才是别人替代不了的;
3. 创意岗位:用AI做“灵感助手”,而不是“创作者”。比如文案岗,别让AI替你写全文,而是用AI生成10个创意方向,然后用自己的“行业认知”“用户洞察”优化成“能打动人心的文案”。AI能生成“正确的句子”,但生成不了“有温度的故事”。
OpenAI要做LinkedIn杀手,本质上是AI对“职场规则”的重构——以前的职场,拼的是“谁能找到机会”;未来的职场,拼的是“谁能靠AI创造机会”。
AI不会让所有人失业,也不会让所有人都能“更好就业”。它就像一个“筛选器”:淘汰那些“只会做重复工作”的人,留下那些“能靠AI增值”的人。
所以贵丰配资,你今天用AI优化自己的技能了吗?还是在担心明天被AI抢走工作?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。
金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